中国家长网

您的位置:中国家长网/父母阅读/教会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养

教会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养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俞敏洪也说过:“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

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却大同小异。

曾有则新闻震惊到了小编:“最强学霸寝,6人全考上清华北大”!

要说学校里考取了6个清华北大,那还算正常的。可是这一个寝室里的6人,居然都考取名校,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原来这6个小伙子,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自律。

自高一起,他们就住在同一寝室。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制定了“寝室公约”。大家相互理解,约束自己的行为,为的就是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休息的环境。

他们的公约是这样的:

11:50熄大灯,11:10不能聊天了,可以搞内务,

11:50后开小灯,不影响别人睡觉,

共同营造良好的匹克氛围(为自己好也为别人好),

违者罚搞卫生一天。

这几条公约,重点考虑的就是休息,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你若想继续学习,那请你自觉,打开你自己的小灯,关掉大灯,不影响别人。

履行公约靠每个人的自律。假若没有自律,他们的生活学习步调必定会受到干扰,结果一定不会这样振奋人心。

当这些孩子们表现出自律时,做父母的才知道,他们真得很强大。强大到能够把跟别人的约定几年如一日地遵守着,他们同龄人共同进步,取得不可思议的成绩。

真正的自律,就是在该做的时候,不管喜不喜欢,都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自律,做应该做的事,克服懒惰,改造自己,并且坚持下去。

说到自律,大家一定会想到C罗,他用他的行动向全世界阐释了什么是自律。所以他才能成为顶级的足球运动员。

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是写前曼联名将埃弗拉,评价C罗的话“如果C罗请你去他家吃饭,一定要拒绝他”!

到底是为什么?

C罗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并不是要吃大餐,而是约来一起健身。我看完也是被刷了三观。

那到底吃些什么呢?毕竟客人是被请来的。

沙拉、鸡胸肉、白开水。仅此而已!

而且,饭还没吃完,C罗就拉着埃弗拉去锻炼。。。

C罗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的生活极其规律,那是常人远远做不到的。

20年来,他不抽烟不喝酒,只吃鸡胸肉、喝白开水,每天雷打不动地训练几个小时,就算是度假期间也不间断。

C罗在ins上还曾写下:

“Nothing worth having comes easy. ”

值得拥有的东西,永远都来之不易。

越是站在世界之巅的人,越懂得自律。

自律的人,获得的不仅是自身的提高和进化,还有别人的尊重。

那么,该如何从小培养自律的孩子呢?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 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觉不用大人管,省时省力,又省心。

其实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

1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和秩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在这种“直线式思维”里孩子形成一种内在逻辑。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养育者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用批评、呵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行为和反应,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

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的度过这一时期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

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全,通常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测孩子的想法。

现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忙着为生活奔波,能够如此慢下性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仪式感。

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宝宝拉上窗帘,关上灯,晚安星星,晚安月亮,晚安小椅子,晚安小床……

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饭,有属于自己可爱的小餐具。

家长的秩序化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最后,恰到好处的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容易。

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

家长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序,即便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

2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自己下班后就懒散的躺在沙发上无聊的刷新着手机,日渐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却曾经斗志满满的自己。

这时不断的提醒着孩子,“你去写作业”,“你要努力”,这样的话大人说的再多都是枉然。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必须先成为什么样子。

父母自己要做到自律,决定去做一件事,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自律吧。

约定玩电子设备的时间;

约定睡觉的时间点;

约定吃零食的次数;

……

看似普通的小事,一旦做到了,那就是有了自律的能力。

3“大脑神经”训练法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反射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进行训练的,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同肌肉一样被训练好。

一个人的自律水平无论在小事还是大事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么如果在小事上进行自律性训练,提高后的自律性也会投射到大事情上。

心理学家进行过研究,他们让参与实验的人改变一些小习惯,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变口头语,等等,结果发现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平也慢慢提高了,这是因为他们负责自律的大脑神经得到了锻炼。

因此可以从孩子的小习惯开始训练,慢慢的养成小习惯后,孩子们会将小习惯投射到大事中去。

例如:

坚持训练孩子睡觉前将自己的鞋子摆整齐,衣服叠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慢慢的孩子会习惯性的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文具、书桌。

坚持训练孩子每天到家先将作业完成后再做别的事,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慢慢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通过慢慢的坚持,孩子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很费劲,大人也不需要白费口舌的讲道理。

4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

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爸爸带着11岁的儿子环游世界,他将钱包交给孩子保管,一路上的时间、路途计划、吃、住全部交由儿子决定,爸爸的职责只是负责骑着摩托车带他赶路。

他们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

孩子也没有落下功课,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做作业。并且这孩子每天晚上都自己整理行李,规划好第二天的路线以及记录视频日记。

整个旅途中孩子学会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制定旅行计划,并在实施时合理调整。

拖延症就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现,因此教会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开始可以家长帮助孩子制定时间任务计划,完成后给孩子在奖励榜上记上一笔。慢慢的发展为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慢慢的家长就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完成。

计划性强,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孩子的自律性也会慢慢养成,直到变成习惯。

康德说: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自律是孩子迎接开挂人生的最佳姿势,我们努力掌握一些恰当的教养方法,总会事半功倍的。

一个自律的人能够把一天过得更充实,活出别人两三天的厚度,更容易过得幸福。

自律,做自己该做的事,活出一场不后悔的人生。

教会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养。自律让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梦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推荐视频

推荐图书

作者:陈建翔
出 版 社:新时代出版社
定 价:30.00元
图书简介:

《世界经典12大家庭教育主张》是北师大陈建翔教授所编

推荐文章

最新评论

福林12123

教育才是国家的根本,(季航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找对了教育方法,孩子就能考出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