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网

您的位置:中国家长网/父母阅读/0—6岁敏感期,奠定孩子的一生

0—6岁敏感期,奠定孩子的一生

0—6岁的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发育只有一次,6岁之前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决定人的大脑最终发达程度的唯一时期。大脑的这种发育规律,决定了6岁之前,是人的大脑功能全面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全面开发大脑潜能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在0~6岁发展的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的适时开发,必将缔造孩子成功的一生。

更重要的是,0—6岁也是孩子各种能力养成的关键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们会发现,自己眼中的孩子越来越像一个“小大人”了,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且渐渐萌发了交换的思想和行为,开始有了性别的概念,注意到男宝宝和女宝宝有很多的不同,开始对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包括自己的出生感兴趣……这意味着宝宝进入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一般说来, 0—6岁孩子的敏感期发展阶段如下:

敏感期一:口和手的敏感期 0-2岁

敏感期二:空间敏感期 0-6岁

敏感期三:秩序敏感期 3-4岁

敏感期四:自我意识敏感期 1-5岁

敏感期五:审美敏感期

敏感期六:音乐、绘画敏感期

敏感期七:人际关系敏感期 3-5岁

敏感期八:婚姻敏感期 4岁左右开始--5-6岁结束

敏感期九:细小事物和玩水、玩沙敏感期 1岁左右

敏感期十:模仿敏感期 2岁左右出现(偶有滞后)

敏感期十一:语言敏感期 1岁半-6岁

敏感期十二:执拗敏感期 3-4岁

敏感期十三:情感敏感期 4岁半-5岁半

敏感期十四:身份确认敏感期 4-5岁

敏感期十五:性别和出生敏感期 4-5岁

敏感期十六:数字、符号、自然敏感期 4-5岁

敏感期十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敏感期十八:阅读敏感期4.5—6岁

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不过,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可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纷乱的心绪中,他们孤独地成长着。

儿童的敏感期被阻碍,滞后太久,以至于覆盖了他的后半生,就等于改写了一个人的人生,于是就有了很多永远长不大的成人,长成有各种心理问题、有各种行为障碍的成人。

身为父母,只有真正了解敏感期,及时捕捉住孩子的敏感期,并能在敏感期给予孩子及时的陪伴和引导,才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而这,才是我们父母真正的职责所在。

那么,孩子身处敏感期时,家长应该注意及规避哪些问题?家长应如何陪伴并科学的运用每个敏感期?怎样把握好不干预也不放任的教养尺度?亚洲地区杰出教育专家苏小妹老师认为,“盲从”是最伤害孩子的行为,“跟随”才是家长们应该采取的最好的策略。

在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引导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了解幼儿的表现原因,不能以成人的传统观念去处理问题,而应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并特别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建议家长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龄的发展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做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孩子可能才改了百分之一,而在0—6岁这个阶段,家长的教养方式只要改变百分之一,孩子的改变就可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改变他一生的人生轨迹。所以,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都在整合他前6年的经历。

对于孩子的引导,苏小妹老师还给了一个简单的红绿灯原则:只要孩子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都可以绿灯。如果有任何一条威胁到,就要红灯。最难的是黄灯,孩子的行为不好,但是有一些特殊的原因,这个时候用黄灯处理、警示。但是,要尽快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式,让她不再继续这样的行为。比如说孩子咬手指甲,这样的行为应该是黄灯处理。行为肯定不好,但是原因很多,比如紧张、害怕等。所以,家长要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舒缓这些心理压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阻止。

总之,苏老师认为,以爱和关怀的形式,给予孩子三样最重要的东西,“尊重、爱和自由”,就能深入触摸孩子们的敏感期。届时,我们就会发现:作为父母并不需要权威命令,只需细心观察,跟随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就能拥有自律自信、自动自发、有责任感、关心他人、谦虚有礼、创意十足的孩子,从而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推荐视频

推荐图书

作者:东子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 价:32.00元
图书简介: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导致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孩子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和骁勇精神的培养。

推荐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