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我们希望给孩子一切好的教育,但往往却忽略了一点——教他们如何幸福。决定孩子是否幸福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具幸福感的人?家长们,想让孩子更具幸福感,不妨注重培养孩子的这5种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首先是克服拖延症
当孩子做事磨蹭、拖拖拉拉,父母真的很难心平气和,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除了和孩子一起运用心智图来制定每天的日常计划之外,还有诀窍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第一步,我们可以借助圆图(circle map)和孩子一起列出他们一天中所要做的事。
孩子的思绪通常是比较发散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到什么做什么」,很难有全域观。和孩子一起把他们一天中所要做的事情都用圆图的形式列举出来,孩子会说:「哇, 原来我每天需要做这么多事情啊!」他们就会有个直觉的整体概念。
第二步,用括号图(brace map) 把一天当中要做的事情列举出来。
第三步,用流程图(flow map)把一天中要做的事画出来。
和孩子一起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家长和孩子耐心沟通,帮助他们整理思路。计划的执行可以灵活处理,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调整。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时间不足的情况,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可以做出取舍,比如说当天作业太多,可以把看动画片或是玩游戏暂时放弃。周末也不必完全按照平时上学的计划执行,家长可以和孩子另外制定一张周末的表格,或是在平时的基础上略有调整。做计划的目的在于执行,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实现自我管理。
除了和孩子一起运用心智图来制定每天的日常计划之外,要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还有一些其他诀窍。
诀窍1 ──拆分任务
好多人不愿意执行任务,是因为觉得整个工程量太大,或者太麻烦了,而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任务拆成小任务,是个不错的办法。当孩子们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家长就让孩子将这项任务在清单上狠狠地划掉(这可是个很有成就感的过程)。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知不觉中,任务就完成了。
诀窍2 ──把任务细分,不断设立最后期限(deadline)
刚开学时,家长和孩子们都会制定一些新目标,比如这学期看多少本书,但往往到学期结束时, 才发现整个学期下来,除了老师硬性要求的书外,一本也没看,或只是翻了翻就放在一边,没有下文了。
这是因为看书这件事,不像每日家庭作业,有个明确的最后期限。家庭作业拖也就拖几个小时,顶多几天,但像看书这样的事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拖一辈子!因此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来设立最后期限,根据任务的量,把期限设立在几小时之后或几天之后等等。
诀窍3──给自己留一个缓冲
也许这是拖延症患者最想听到的建议了,不过这确实很重要,如果计划制定得太紧凑,一旦错过就难以继续执行,很可能一拖到底!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朋友的时间表而非常诧异!他计划很早起床,去跑步,再去背单字,紧接着看多少页书......,期间没有什么缓冲,对自己十分严厉,但这样的计划往往最后根本无法实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回到「拖」的状态。
诀窍4──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一系列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比如说,连续三天都按计划完成的话,可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或是吃几颗巧克力;连续三天没有按计划完成,则暂时剥夺看动画片的时间等等。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人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解决问题,家长和孩子的问题最终还是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
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从而激发他爱的能力。和孩子一起做计划的过程,家长要向孩子传达对他的理解和爱,如果脱离了这个前提,用冷冰冰的工具去程序化地管理他,即使你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具,也培养不出自信优秀的孩子!
自律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孩子建立理性的“契约”关系
有些孩子因为年龄小,当犯错误时,家长说了他也未必懂,容易出现“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说了也不改”的情况,会让家长很窝火。但其实,孩子虽小,也知道趋利避害,他能够理解外界给他的反馈是好还是坏,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可以和孩子建立一种明确的“契约”关系。
首先,你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规则,约定好赏罚的标准。比如早晨起晚了,就不许吃当天的冰激凌。
然后,你要严格且温柔地去执行那个规则。当孩子触碰到了你们约定的规则(惩罚或奖励),你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食言!同时,如果是惩罚,你也不要发火,要非常理智平静地和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一般来说,孩子都能够接受。
请注意,这个时候,任凭孩子如何哭闹,都要理性的严格执行,不能心软,不能退步,你要告诉他:“对不起,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你必须接受惩罚。”
当我们和孩子形成这样的“契约”关系,执行一两次,你会发现,不再需要用暴怒的语气去震慑孩子了。所以,我建议:和孩子建立理性的“契约”,温柔且严格执行下去。
感恩能力
培养孩子的感恩能力——给孩子固定的感恩的时间
懂得感恩的幸运人,也能让别人更幸运。当你懂得感恩,你会更积极,遇到事情不顺的时候,感恩的人比较懂得以平常心看待挫折。所以希望孩子有固定的感恩的时间。
适应未来的能力
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好奇心、同理心、沟通能力
未来的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快,信息密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将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这是我们的孩子将继承的世界,也是我们有生之年将面对的课题。
那么,我们能够教孩子们什么?
好奇心
孩子需要具备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可能是首位的。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来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
同理心
另一个方面是同理心,这个非常重要。
在未来的世界,我认为心理问题会是很大的问题。将来,我们会有机器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社会里,是我们驾驭机器而不是机器驾驭我们。
我们驾驭机器的话,每个人会用超能力,我们会有超人的智慧和力气,这些都是机器来帮助我们的。这里面,核心是我们叫机器去做什么。所以我们有没有办法去看懂人,能够跟一个人感同身受,就很重要。
这种同理心被称为compassion,这个compassion来自于拉丁文,是两个词的综合,指一同受苦的意思。当你对一个人有同理心的时候,你有办法进入他的世界,能够去感受他的痛苦,因此你就不会对他那么敌对、那么无情。在未来,人都能驾驭机器,同理心是需要的,否则我们会毁灭彼此。
沟通能力
最后是要具备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你懂得怎么跟服务你的机器去沟通。未来你不需要懂程序语言来教机器怎么做事,但你要懂得很准确地告诉机器你要做什么。这种是clear communication。
另外一种 communication是你怎样感染人,能够对一个人、十个人、一千个人去说一件事情,让他们理解你的观点,让他们愿意和你合作,和你一起来做一件事情。
未来机器人做得像人一样,会变得非常懂人,能够判断人的蛛丝马迹,可以跟你对话,但是它没法感染人。这还是人的领域,只要我们还在人的社会的话,这种沟通能力会是必要的。
现在有很多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完全看小朋友在大人面前的表现就觉得他们不善于表达,这个问题要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看,一个是孩子在所谓的大人世界里的表达以及孩子在同龄人之间的表达。这是两种不同的问题。 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给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
有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在大人的世界里应该少说话。通常这类孩子有很强势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命令孩子而且把脚本给了孩子,如“人家给了你东西,你要说什么?”“啊!谢谢!”,孩子根本没了自己的脑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让小朋友多一些机会表达真正的自我。
如果父母比较强势的话,那就设计一些机会让孩子能自主跟大人去交谈,如问时间,设计家庭的出游等。
让孩子理解聊天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观察到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能不开口就不要开口,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造成的后遗症。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吃完饭就玩手机,甚至在吃饭的时候,大人们聊天,小孩子玩手机。这时,你要问我怎么样才可以让我的孩子多说话?那就是拿走他的手机。对于青少年来说,一定要让他们理解所谓的见面交谈和聊天的重要性。
这个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家庭。家庭绝对是交流的核心,要让孩子在聊天中慢慢习惯,原来面对面聊天不是那么可怕的,看着一个人的眼睛不是那么可怕的,话说出来即便不完美也还是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话来修饰的。
多大孩子可以开始培养时间管理能力?